伊斯蘭之光
  目前位置:首頁>>嚙踝蕭痚妧A>>き虼|
亡國奴電影《巴格達寒冬》
2006.10.8  11:01:10 AM      閱讀15085次
 
    美國率領的聯軍違背聯合國憲章原則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野蠻侵略﹐美國宣傳說西方的“仁義之師”給那裡的人民送去“民主”和“自由”。 被侵略的國家﹐人民淪為亡國奴﹐失去基本人權﹐遑論民主和自由。 伊拉克被侵略者佔領三年多來﹐處處都顯示伊拉克亡國慘象﹐就是這部紀實電影《巴格達寒冬》(Winter in Baghdad)的全部內容。


  國際人權組織拍攝的《巴格達寒冬》今年二月在阿聯酋電影節首次亮相﹐受到觀眾和影評家一致稱讚﹐電影節評判委員會選定這部電影今年夏季到倫敦人權電影節參展。 倫敦國際人權電影展﹐地點選在白金汗宮與首相府唐寧街之間﹐有意向英國政府示意重視英國國際角色﹐不要充當新世紀破壞人權的罪人。 首相布萊爾收到觀看這部影片的邀請函﹐他在放映的中途步入電影場﹐正看到他同西方首腦們秘密策劃入侵伊拉克的鏡頭。


  《巴格達寒冬》的編導是西班牙電影藝術家賈維爾•科庫拉(Javier Corcuera)﹐他向報界透露他拍攝這部影片最初的心情。 這個動機是一個突發﹐當時在美國動員西方國家跟隨它入侵伊拉克﹐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﹐西班牙許多民間組織展開反戰運動﹐號召各界人士到伊拉克去充當人盾﹐保護伊拉克人民的生命財產﹐其中有退休老人和家庭婦女。 反對侵略伊拉克戰爭的人盾運動在全世界展開﹐涌向這個即將遭到美軍入侵的國家﹐希望以生命維護世界正義﹐阻止戰爭發生。


  科庫拉組建了一個攝影小組﹐攜帶各種器材隨著反戰隊伍進入伊拉克﹐一路不放過有記錄價值的鏡頭﹐這些是侵略大軍入侵前夕的歷史真實記錄。 電影開幕的第一個鏡頭﹐是巴格達市郊的一座普通民房﹐高牆之上肩並肩坐著四個年青小伙子﹐他們好奇地看著塵土飛揚公路上的車轔轔馬蕭蕭備戰氣氛﹐遙望黃昏中遠處的底格里斯河﹐猜不出要發生什麼災難﹐肯定將毀滅他們美好的夢想。 其中最小的孩子說了一句話﹐“我不想死。”


  攝影組在開戰前被迫回到西班牙﹐嗣後聽到戰爭開始的消息﹐美國飛機的第一顆炸彈就落在了那座民房上﹐立即夷為平地﹐人們只看到一股濃煙。 攝影組回憶起曾經訪問過的家庭、個人和組織﹐收集了各種人對戰爭的看法。 美國領導的聯軍佔領伊拉克全境之後﹐攝影組申請返回伊拉克繼續工作﹐但受到阻擾﹐一直到2004年﹐才獲得許可。 再次回到伊拉克﹐所見所聞很不相同﹐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國破家亡的現實﹐拍攝了許多戰爭中破壞的景象和人民生活的悲慘變化。 許多過去拍攝和訪問過的地方﹐只看到被美軍轟炸後的廢墟﹐原來的居民主人不知去向。 攝影組沿途看到滿目瘡痍﹐到處都有被炸毀的清真寺、學校、醫院、辦公樓、居民住宅。


  美國總統為自己侵略罪行辯解說了許多優美的詞語﹐例如“美國文明給野蠻的伊拉克人送去自由和民主”、“美軍作戰愛護百姓﹐細心選擇準確打擊目標”、“美軍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”、“願上帝保祐我們美國。” 現場拍攝的紀實電影﹐所有鏡頭都是揭穿布什謊言的歷史證據﹐伊拉克人民在流血﹐在忍饑挨餓﹐沒有希望﹐沒有尊嚴﹐沒有自由﹐沒有收入﹐沒有安全感。 男人們失望﹐女人們哭泣﹐孩子沒有地方上學。 街上是美軍的坦克﹐槍炮對著平民﹐崗哨軍人對行人個個搜身﹐隨時都有炸彈爆炸的危險。 一位老年婦女指著底格里斯大橋路口說﹕“我親眼看到美國兵在這裡對過路的伊拉克男人用機槍掃射﹐十二個人全部擊斃。”


  一位身穿黑色長袍的中年女子﹐是一所學校的校長。 她的身邊有幾個孩子﹐她說﹕“我的女兒被打死了﹐這些是我的學生。 我一生職業是教師﹐孩子就是我的生命。 我已經失去了很多孩子﹐看到過他們死亡時流血。 這是一場無情的戰爭﹐美國人為了掠奪我們的石油﹐屠殺了我們的孩子們。”


  底格里斯河畔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﹐對記者說﹕“這條河水流了千萬年﹐很少看到今天的悲慘。 河水在哭泣﹐因為她養育了巴格達的兒女﹐而看到美軍侵略﹐肆意破壞和屠殺﹐血水和淚水都流進了河里﹐向這母親河哭訴。” 老人說﹐等著吧﹗ 伊拉克的兒女在抗戰﹐生命與祖國和信仰相比是最不重要的東西﹐為了祖國自由解放﹐為了信仰尊嚴﹐無數的伊拉克男女在用生命拼搏。 他深信﹐那一天會到來﹐就在不久的將來﹐伊拉克人民有能力﹐有決心把侵略者趕出去。


  電影的最後又出現了開頭的四個男孩﹐他們為了幫助家庭維護生計﹐有一個在巴格達大街上擦皮鞋﹐一個沿公路買汽油﹐一個在廢墟中尋找磚塊幫助父母造臨時居所。 還有一個孩子不見了﹐他的朋友們說﹕“他去參加抗戰了﹐他的理想是成為解放祖國的英雄。”


  《巴格達寒冬》在阿聯酋﹐在倫敦受到專家和觀眾好評和稱讚﹐以後製成了更多的拷貝﹐分散到世界各地﹐在許多國家放映﹐揭露侵略成性的現代帝國主義罪行。 電影發行公司的網站地址是﹕www eliasquerejeta com﹐歡迎世界各地網友光顧。
(www.islamonline.net/English/ArtCulture/2006/04/article05.shtml﹐伊光編譯)
 

   
將本新聞發給好友


伊斯蘭之光工作室(islam.org.hk) 版權所有©